2010年5月13日

紙上城市。

http://www.books.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bc/7/0010463987_bc_01.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每個人一生中至少會碰上一件奇蹟,認識瑪歌就是我生命中的奇蹟。


昆汀從小就一直單戀勇於冒險的隔壁鄰居——瑪歌,但兩人在學校裡的生活卻是天差地遠。某天晚上,瑪歌打開昆汀房間的窗戶重新踏入他的生命,並要求他協助一連串的報復行動,而昆汀也乖乖答應。


在通宵的冒險結束後,翌日,昆汀像往常一樣來到學校時卻發現瑪歌離奇地失蹤。她的家人與警察都認為她不過是又開了一個小玩笑,昆汀卻覺察出其中的異樣。根據瑪歌昨夜的反常舉動與她刻意留下的蛛絲馬跡,昆汀與他的朋友開始了尋找瑪歌的旅程。


一張惠特曼的詩歌殘片、一段網站上的留言,線索零碎又環環相扣。昆汀沿著斷續的線索搜尋,然而他越接近目的地,越對自己從小認識的那名女孩感到陌生。「你將前往紙上城市,永遠不會回來。」瑪歌留下的文字,引領昆汀逐步走進那座由現實與虛構交雜而成的紙上城市。


 




推薦序

《紙上城市》推薦序──相信奇蹟

文 / 光禹


《紙上城市》這本書最重要的梗,包括宣傳重點,都是:每個人一生中,至少會碰到一件「奇蹟」。那麼相信奇蹟的人,讀這本書當然沒問題囉!然而,現在到底有多少人相信奇蹟?或覺得奇蹟是可以那麼普及、庶民化的?我想,不多!


日復一日的考試壓力,年復一年的生活、工作磨難,讓人都必須學會實際,不去渴望或相信奇蹟。要奇蹟,看看電影、看看小說,要什麼有什麼,多得嚇人!


只是,關於奇蹟,往往都不是來自於我們期待的好事或好運發生。真正的奇蹟常常是在意想不到的時刻,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而且也常常不是以你得到、看到的 形式出現,而是讓你用心去感覺的,然後,讓你非常感動和感謝。看這本書的初稿時,我的心情就是這樣,而且很立體、很強烈。


我想起了小學時的一位同班同學。他有點口吃和弱智的樣子,再加上愛藉故找人哈啦和爭論,於是成為全班共推的討厭鬼。


那時有些人,不時會拿他小時候發燒燒壞腦袋的事取笑他,甚至還會在抬便當去蒸的過程中,偷打開他的便當放一把沙,或者把他的雞腿咬得骨肉模糊。但我一點 都不能有這樣的感覺和行為,因為我是班長,我得阻止這樣的狀況一再發生,而且我和他又住得近,只隔兩條巷子,所以每天,我都「必須」和他一起回家。


有些同學會故意笑著「擔心」我說:「跟他相處時間那麼多,會不會跟他一樣阿達?」


這玩笑,我忍了,對他給我「愛哭又愛跟路」的困擾,我也認了,頂多只是跟他講話時,有一搭沒一搭而已。


直到小學六年級家長會的那一天……他好奇地操作我參加科展的作品時,不小心弄壞了不自知,還一直不停手,我當下氣急敗壞地用力拍了他的手,大聲地吼著: 「你可不可以不要再弄了!」沒想到才講完話一回頭,卻驚見他媽媽複雜的眼神看向我。想必她是看到那一幕了!她還曾經拜託過我多多照顧他呢!


原以為事後,她會向老師告狀,沒想到她一直沒有,畢業典禮時,還帶著他,一起來向我道謝。那一刻,我很心虛,眼神不知放哪兒好!


上了國中,不同的學校讓他「終於」離開了我的生活,雖然我們還是住那麼近。


有一次在公車站牌偶遇他,是他先開心地叫住我。匆匆幾句談話中,知道他已休學沒念書,去當木工學徒。就這樣,他離我更遠了,我幾乎不再期待有他的消息。


多年後,當兵退伍前,就在家附近的公園裡,我看到一個年輕父親身影,對著正在玩耍的小寶貝說:「沒關係,爸爸在這裡,你不要怕,慢慢下來!」


沒錯,是他!我認出來了。但我遲疑地沒叫他,還是讓撇過頭瞧見我的他,熱情地叫了我。又是匆匆的談話中,我知道眼前這個曾經不被期待的討厭鬼,踏實地走出了自己的路。他口吃不見了,樣子變了,同時兩個小孩的他,經營著一家小土木裝潢行,而且他也搬家了。


原來,人長大成熟的過程,就是奇蹟!而且,人生的路千百條,每一條都有奇蹟!


這樣的奇蹟,讓當時處在退伍徬徨心境中的我,內心衝擊很大。而且從那天開始,我再也不能不相信奇蹟。


不知道我的小故事能不能讓你開始想要相信奇蹟了呢?那麼接下來,這本書要接手了!


雖然,這是一篇推薦序,但我一點都不想透露這本書的任何細節,或討論故事的那個片段,因為,我相信只要認真進入《紙上城市》的人,必然能隨著作者豐富的 想像力,和超凡的文字魔力,深刻地看見書中主角們,怎麼跟一群成長的同伴,經歷他們不曾預期的青春年少,看見他們的奇蹟。


而且我有把握這個故事,也一定會讓你相信自己的奇蹟,進而回顧那些曾和你交織過生命成長故事的人。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是的沒錯,我會買它是因為我以為它是奇幻冒險小說。



可是其實它一點兒都不是。。。



不過重點是,這本書一點兒都沒有讓我失望到!





其實我們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存在適應不良症」,



在女主角瑪歌的身上,我一直看到18歲以前的自己。



只是我沒有辦法像她這麼有勇氣,去精心策劃所謂的「逃離」。





常常接觸青少年逃家案例的警官說,每一個逃家的孩子都像一個漂浮天空的氣球。



剛開始他們滿心只想著要逃離現有的生活,



但是當終於升上天空的日子久了,他們就會失去了方向或者最後妥協或認清,回到原本的生活中。





但流浪就像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一樣難以被戒斷,



你只能選擇讓你呼吸比較順暢的環境,但久了終究還是得遷徙。





我可以感受到瑪歌很深刻的悲傷,尤其藉由昆汀找尋瑪歌的過程,



更讓人發現瑪歌外顯的形象跟她內心的樣貌竟然有著天壤之別。



透過尋找的過程,昆汀漸漸瞭解瑪歌這個他從小就暗戀的女孩,



也看清了他們兩人本質上無法被改變的不同之處。





瑪歌有著無法被馴養的靈魂,她說每一個安於生活,循著規律軌道的人都是紙片人,



然後居住在紙片一般的城市裡,過著紙片的生活。就像昆汀有一天也會過的生活一樣。





於是瑪歌找了只出現在地圖上的虛擬城市當作流浪的接點,



並希望照著自己的想法去構築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這種生活跟一般人有多麼大的不同。





並不是每個人都很幸運地可以融入且適應人類群居的生活,



但也不代表所有無法融入適應的人就得不到想要的生活。



想要的生活必須靠你雙手去追求去爭取去營造,



人生不過是一張什麼都沒有的紙,剛開始的差別只在於紙質與底色的不同,



但最大的差異,在於我們用什麼方式去塗繪出我們的人生。











讓自卑變勇敢指數:★★★★★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