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4日

還想遇到我嗎?

http://www.books.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4/0010467964.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愛情給予的回報不一定是幸福,而是面對自己本質與極限的機會。

亞洲療癒系新天后----愛情心理作家 鄧惠文 睽違兩年新作


每次戀愛都受傷,但還是繼續戀愛。


每一次都以為是最後一次,以為再也容不下新的創傷。


掙扎著遺忘,然後又奮力地記憶。


或許,這其實是人生最美妙的階段。


即使擁有專業的精神科醫師背景,但是在面對愛情時的感受其實都是一樣的,從《寂寞收據》的主題「失落」到本書的「取捨」,作者鄧惠文醫師在本書以更生活化的筆觸、更中肯的觀察見解,讓讀者從中思考關於愛情、婚姻關係,關於男人與女人,以及現代女性的蛻變與成長。藉由一句句細密懇切的心情文字,不僅療癒你我的心靈,更期待我們能與完整的自己重新相遇。


鄧醫師細密的女性思維與獨到的見解總能牽引著都會女子的情感共鳴,而一向擅長表現獨特女性形象的知名時尚插畫天后—張□(張曉萍),亦早已深獲廣大女性讀者的支持與喜愛。本書力邀插畫家張□以獨特善感的筆觸詮釋現代女子的情感,讓書中最深刻、最私密的女人心情故事有了完美的起點。




作者序


從失落到取捨


每次出一本書,都像整理一段思考的歷程,作上標記,歸類歸位,之後空出一些腦袋和情感的空間,容納更多新的體驗。如果說上一本書—《寂寞收據》的主題是「失落」,在承受、忍受、接受失落後還能繼續去愛,那麼《還想遇到我嗎》的主題應該是「取捨」,為了保全最珍貴的理念而放棄其他部分的能力。


例如,在極端的時候為了保全最後一點自我而切斷與人的連結。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有時拋棄比被拋棄還要困難。


又如,為了保有自由逐夢的可能,毀壞已經構築的基礎,回到零的起點,重新出走。乍聽之下只是自我的抉擇,並未影響他人,但試想為了出走而毀壞的架構如果是與別人共有的,例如愛情、婚姻、共同的事業,而另一個人並不想歸零,怎麼辦呢?想要雲遊就辭掉工作的人,想要戀愛就出軌的人,如何允許自己冒險又不傷害共同體中的其他人呢?


不忍心傷害別人是一種善良,但有些時刻,在別人與自我之間,終究得傷害一個。當彼此的存在互相牴觸時,因為不願傷害別人、無法取捨,最後可能瀕臨自我的消失。這類經歷較少被觸及與討論,或許是因為不安吧?不管愛帶來甚麼痛苦,只要確認是對方造成的,就覺得自己很坦然。但相反的,要承認自己造成別人的痛苦,在自我與他人之間選擇維護自我,是很困難的。


看起來失落是被動的,取捨是主動的。愛情結局中的失落者面臨自己是否不值得被愛的疑慮,取捨者則承擔自私、殘忍、破壞的罪名。


真的是這樣嗎?


愛情、婚姻,任何親密的關係都是一個互動的系統,當系統出現問題,無法排除累積的內在壓力,需要發生變化時,看起來總像其中一個人無情,另一個癡情。一個人叛逃,另一個追捕。一個貪婪,一個正直。一個聰明,一個愚傻。但事實並非如此。相對的兩種角色之間,哪一個比較輕鬆,哪一個比較痛苦,不足為外人道。


照著習慣的標籤認知事物──背叛就是過錯、拋棄就是忘恩、守候就是付出,顯然比挖掘內心糾結或探索深層原因來得容易。但停留在這樣的階段就永遠無法瞭解自己,也無法瞭解別人。


人的內心不只有一個自我,或者說,除了最主要的那個「我」已外,還有許多被潛意識割裂的部分,那是自己不喜歡或害怕的部分。把不願正視的部份切落,向外投射到別人身上,讓別人扮演自己討厭的角色,然後可以輕蔑、指責、抗議別人,藉由這樣的過程,攻擊自己討厭的東西,確保自己已經跟它們無關,遙遠得很安全。這是克萊因學派客體關係理論的核心。其實沒有人不曾如此,但明白自己如此的卻很少。


從失落到取捨,從無奈地被人影響到檢視自己對別人的影響,我覺得這次的故事充滿扎手而容易被人丟棄或擱置的「自我概念」的碎片。期待我們都能與完整的自己重新相遇。


鄧惠文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還想遇到我嗎?」這是一句我從來無法對分手的男人開口的問號。



不管分手的過程簡單複雜,平順或者崎嶇,



我就是無法面對對方給出的答案,



很擔心努力付出結果最後卻是全盤被否定的,



那樣很糟糕,會讓我過得很糟糕。







我不知道,一本愛情療癒系列的書,怎麼會是以這樣刺眼的書名作為開頭,



讀了之後才知道,原來這是摘錄自內文的一篇文章標題。



大意是說人死後到了該去的地方時,可以自由填寫表格再次選擇這一輩子遇到的人。



有些人非常容易就可以做出判斷:自己想見、或者不想見。



但是對於某些人,你的筆會停留很久的時間,猶豫著到底該不該再次相遇。



一個無法忘卻前女友的男人。



在現任女友面前總是悔恨懷念著前女友的好以及對她的虧欠。



而在前女友面前自己卻是個花心劈腿的爛男人角色。



這樣周旋糾結在一個的三個人。



前女友選擇來世再相遇,現任女友也選擇再相遇。



但男生卻選擇不要再重新遇見她們。



有時候愛情所帶來的痛苦,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承受的。



有時候明明很恨一個人,但如果可以選擇,你還是希望可以在跟他相遇。



愛情,就是一個這麼有趣的課題。









這是一本很容易閱讀的書,應該說很容易讀但是卻並不代表很容易懂。



只是「懂」跟「執行」之間又還是有差別在的,



所以對我而言,這是一本需要適當的情緒去翻閱的書本。



或許這也是我當初買這本書的原因吧。





昨天有朋友問我這本書好看嗎?



我說,這是一本會讓人冷靜下來的書。



其實在一段感情告終之時(不管有沒有開始都是),



人常常都會陷入一種否定自己的狀態中。



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夠好,認為是自己哪裡做錯了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會日以繼夜的不斷被這些負面的問題所糾纏困擾著。





而這本書的作者,她寫字的方式,像極了她在論述節目中發表言論時,



那種從容不迫、那種優雅溫柔、那種聰明睿智的模樣。





我一直非常喜歡鄧惠文,我覺得她的外表跟內在搭配得好完美。



只是這本書封面上她的照片,我覺得其實用她平常上節目的妝容就很好了說。



就像前陣子看到蔡康永新書封面那個搶眼的眼線,



我突然有一種陌生感浮現一樣。





哈,這不是重點啦。



重點是這本書的輕盈與沈重,



她給了很多看似大家都懂的簡單道理,



但是又提醒著我們的潛意識說:知易行難噢。





這本書也剖析了許多當代台灣甚至亞洲女性的觀點以及轉變,



每多看一個篇章,我就多了一份冷靜與肯定,



知道在愛情上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才會導致分手的結果,



有時候真的不是誰的錯,只是就是很自然地就分開了。



不要因為這種事情責備自己,因為在過程中我們彼此都努力過了,



所以不應該有遺憾、應該認知並且接納這樣的結果,即使是自己所不樂見的結果。





這是一本給你很多線頭,要你拿到之後慢慢去整理出自己的毛團的書。



看完之後,妳會願意放下(放手)或者整理好很多東西。










想要出家指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