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日

莎拉的鑰匙。

http://www.books.com.tw/exep/lib/image.php?image=http://addons.books.com.tw/G/001/3/0010469213.jpg&width=200&height=280&quality=80



我以為,這是唯一能保護你的方式,卻讓我永遠失去了你。

直到現在,我還留著那把鑰匙,為了我們之間的約定……


一場來不及告別的分離……


1942年的巴黎深夜,法國警方突然發動一場大搜捕,抓走七、八千名孩童。其中一個女孩莎拉,為了保護四歲的弟弟,在離家前將他鎖進密櫃裡,並答應很快 會回來放他出去。但她不知道,她和其他孩子即將前往的,竟是一個沒有人能活著離開的遠方禁地!莎拉緊握著鑰匙,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回去,因為,那是她和弟弟 的約定……


一個永遠不能觸及的家族祕密……


六十年後,遠嫁法國的美國記者茱莉亞,在報導揭露法國人犯下的這件醜行時,意外發現她的夫家刻意隱瞞了數十年的祕密,竟與莎拉有關!


「找出莎拉的真相!」茱莉亞無法漠視心中的聲音,決心揭開這個祕密。但她完全沒想到,她這個始終不被夫家接納的「外國人」,將很可能為此賠上她十多年來苦心維護的婚姻與家庭,以及肚子裡期待已久的新生命──最重要的,還有她最後僅剩的一切……


「《莎拉的鑰匙》是塔提娜.德羅尼擊敗眾多暢銷作品(如《刺蝟的優雅》、《然後呢》),在2009年暢銷量稱霸全歐洲的法語小說。它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 背景,揭發了最令人無法逼視的悲慘真相!然而作者卻不耽溺於此,而是藉由兩個世代的兩種人生,讓我們見到一段悲苦的歷程將可能為另一段瀕臨破敗的人生帶來 轉機與希望。絕對一讀難忘、令人欲罷不能的小說!」──法國《文化週刊》


本書特色


1、目前書市上以納粹為主題的故事雖然眾多,但《莎拉的鑰匙》中這樁1942年發生的「巴黎冬賽館事件」,是法國警察為納粹做打手,大規模拘捕數千名幼童,強制將其帶離父母身邊而送往集中營處死的真實醜行,卻是首度被書寫成小說。


2、讀者亦可單就故事的核心閱讀:莎拉為了保護四歲的弟弟,將其鎖入壁櫃裡,讓弟弟最後死在裡面,因此鑄下了一輩子的遺憾……姐弟情誼的描述相當感人,內容也十分具有討論性。


3、故事採雙線書寫,一條以二次大戰的莎拉為主,另一邊則是以現今巴黎為背景,嫁給法國人的美國記者茱莉亞為主。兩線交錯,在最終引發爆點,為情節增加意想不到的力度。


4、另一主線,美國記者茱莉亞的異國婚姻生活很有可看度。茱莉亞的老公英俊、浪漫而多情,但他複雜的感情關係讓這段婚姻搖搖欲墜;在一邊追查冬賽館事件 的同時,茱莉亞的人生面臨了重大轉折。書中忠實地呈現了女性面對愛情、親情與自我追尋的衝突,必然會引起眾多女性讀者的共鳴。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又是一本猶太人大屠殺事件的佳作。



我得說,關於這類故事,我真的真的毫無招架能力。



每次都知道讀了會心情受到大幅度的影響並且持續很多天,



但就是忍不住,非常熱衷於閱讀這一類型的故事。





這本書是由一個猶太小女孩的視角開始整個故事。



某個深夜法國警察突然敲門,帶走了莎拉與母親,莎拉的弟弟躲在祕密壁櫥裡,



莎拉在臨走前告訴弟弟,她很快就回來,到時候會來幫他開門放他出去,



只是。這一別竟成了天人永隔的局面,



而這件事情也成了莎拉心裡深層的遺憾與最大的祕密。









這本書的書寫方式其實非常有特色,



作者跳脫出一般文學作品的窠臼,



以著現代、事件當時的兩個時間穿插跳躍,



讓讀者更有一種時代錯差上的層次感。



而串連起現代與當時的,是一名女記者為了報導巴黎冬賽館事件的六十週年紀念,



進而去深入瞭解事件的本身,以及最後牽扯出這個事件與這名女記者家族的關連。







一般這類型的故事,很少會以單一事件為主軸,



但這本書只專注於書寫在那個年代裡發生在法國巴黎冬賽館事件的描寫。





冬賽館的特色是:



1.此一事件並非針對成人猶太人,而是數量龐大的兒童屠殺事件。



2.主要參與追捕工作的單位是法國警察而不是德國納粹,作者提供給讀者一個「迫害猶太人的並非只有德國人」的觀念,呼籲大家不應該只著眼於德國納粹的殘暴手段,而是這整件事情的參與者也都有罪。






一開頭的破題法就已經道出小女孩藏在心中的祕密。



故事的中後半段其實講的主題是諒解與救贖。



描寫針對這個殘酷血腥的事件,法國人展現了一直以來漠不關心自私無情的態度,



這位身為美國人的女記者,很驚訝地發現身處於巴黎的法國當地人,



竟然對於這個事件的瞭解少之又少,



而且口徑一致地認為那個年代所有人都不好過,



沒有哪個種族對於哪個總族的傷害是故意性的,



沒必要重挖瘡疤、舊事重提。



但這個女記者就像本書作者的堅持一樣,書寫了一些可能會帶來不好影響,



但是卻又覺得這些是一定要被伸張的正義。





其實這類作品給我最大的震撼,除了那些慘無人道的迫害事件之外,



是在書寫的背後,作者想要傳達的強烈意念。





這種冷血的事件都不該被遺忘,



不該被遺忘的原因並非要挑起種族間的仇恨與紛爭,



而是要記得,曾經有人類被人類這樣深深地傷害過。







選用這種大型題材,其實相對會帶來比較大的爭論性,



我認為作者很勇敢,也把這個故事寫得非常漂亮、令人動容。



唯一,唯一稍嫌美中不足的地方,我認為結局不夠漂亮。



總覺得這種故事的結尾,應該要有濃烈的力道,才能迎合故事本身的悲劇色彩。



我覺得最後結尾太清淡了!!



對我這種嗜血的人來說,太太不具戲劇張力了啦!







不過好像要翻拍成電影了。



希望可以跟穿條紋衣的男孩一樣精彩!



我得要好好的期待一下。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