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5日

籌碼。

上看到有人轉貼這段話,而且轉貼的人還是從事電影製片行業。
把刀又再度佔滿新聞版面,還逼得一堆電影人出來回應他。新聞裡頭最觸動我的是林書宇說的這段話:「他作家出身,不拍電影有退路,我一直在電影圈打滾,我依賴這個環境,當然會挺國片,國片環境好,我才有薪水領。」對於九把刀而言,拍電影可能只是錦上添花(當然這不表示他因而沒努力),但對於更多的電影人,那是一生的志業與夢想。在什麼樣的位子就該有什麼樣的分寸,這是一種尊重,也是社會的規則。我不知道該如何「挺好片」,因為真正的好片必然是內心最私密的召喚;但我挺國片,我願意給台灣電影多一些時間,多一點機會。



我莫名其妙感到很生氣,因為九把刀不是電影出身,所以就不能拍電影?

我默默的在我的FB裡留下這段話,沒有指明什麼事情,單純當成沈默的抗議。
「有實力的人自然就可以在一個領域裡生存下去,這無關競爭者的背景,而是取決於你自己的鬥志與能耐!」

所以今天歌唱得好的人就不能去演戲了?
歌喉好模特兒就不能出唱片了?
賣早餐的資優生就不能考公職了?


每個人都在累積自己的實力與籌碼,讓自己可以跨足更多的領域,學習更多的專業技能。為的就是自己生存能力的提升、競爭力的提升。
如果有人永遠只在指責別人跨界,永遠都用這種方式讓自己不被淘汰,那跟一個永遠停在原地,然後任性的要別人不能超前的幼稚鬼有什麼兩樣?


其實最讓我生氣的,是那段話裡面那種煽動鼓譟的氣氛。
現在是唯恐天下不亂嗎?現在是沒事就要考驗一下人們的判斷力嗎?
我的言論當然也很偏剖一點都不中立,因為是在動氣的情況下在思考這個問題的。

只是一個專業的電影人竟然還可以說出這些話,真的讓我覺得很感慨.....

稍晚好朋友分享了個人意見的這篇文章給我。

國片  by 個人意見
我一直記得很多年前,去聽蔡明亮導演的座談,他講的一段話,常常有人問他為什麼要拍那樣的片子,他說(意思應該是這樣,當然不可能全文一字不錯)"就好像 食物,你不能永遠只知道一種味道,現在大家都被餵同一種的味道,我拍的電影則是提供你另外一種味道,讓你知道電影可以是這樣的,那樣的。"
我也記得我進戲院去看"臉"的時候(因為聽完那個座談以後我謹遵教誨),偌大的電影院裡只有四個人,中途還走掉兩個(可見大多數人不喜歡那個味道)。
"國片"這個詞,長久以來被視為不是一幫小丑在耍白癡,就是艱澀難懂令人望而生畏的所謂藝術片(或同時具有這兩個特點),那情況持續了許多年,不過最近開始有改變了。
今年夏天有好幾部票房口碑都好的本地拍的電影上映,所以就有了"九把刀說挺好片不挺國片"的新聞,對於這句話,我基本上是同意他的,我不喜歡"挺國片"這個說法,因為當導演或演員就如同任何工作,沒理由要人情義相挺的。
把"國片"或什麼國產品和某種愛國或民族情緒掛勾,就憑這點要大家買單,我認為非常危險,難道大家都忘了裕隆車以前有多爛嗎!(嚴凱泰:"又關我 什麼事!!")至少我沒聽過賣魯肉飯的老闆叫大家用行動支持本土口味抗拒美帝麥當勞(而且我覺得萬一真的有這種老闆,那他賣的魯肉飯想必不好吃),大家喜 歡魯肉飯純粹是因為它合味,而跟"我愛台灣"沒有關係。
其實,國片有很多占便宜的地方,它處理的題材或拍攝的角度,因為是由我們熟悉的人拍熟悉的題材,格外容易貼戀著本國人的心,"那些年"這部片好在 勾起多少人念高中時的回憶,這種感覺不太可能在好萊塢校園片裡獲得,"翻滾吧阿信"除了彭于晏的肉體,那種對某個時代的熟悉感,對它的成功絕對有幫助。
要求大家基於某種情感基礎進戲院去看國片(或更擴大成為某種責任之類),而不是因為那部電影好看而進戲院,其實才真正是對認真電影人的侮辱。



謝謝嘉寶的這篇及時雨,澆熄了我的怒氣。
看吧,朋友真的很重要(滿足的笑)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