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5日

贖罪。



贖罪

有罪!無罪!究竟由誰來決定?

補償,又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夠?



《告白》暢銷名家榮獲「書店大獎」後,備受期待的首部力作!





原以為安全的校園裡,發生了一件駭人的命案!身為目擊證人的四個女孩背負了一輩子的內疚,從此步上殊途同歸的悲劇之路。然而,面對無辜死去的小女孩,有罪 的是誰?該為此贖罪的又是誰?誰有權利理直氣壯地丟出石頭報復?而為了彌補「還好不是我」的罪惡感,又必須付出多少倖存的人生?

繼《告白》之後,日本「書店大獎」得主湊佳苗再度以獨特的輪述手法,透過當事人的不同視角,一層層剝開所謂「罪」的真相,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 處最真實的人性掙扎!



資料來源:taaze




只用了一個晚上就看完的書,她的書就是會引人一鼓作氣去看完呢!

從告白開始,這個人就引起大家的注意了,從原作到電影到改編成漫畫,可以讓人知道這本書受歡迎的程度。

近兩年出書的速度也非常快,處女作出版到現在大約兩年的時間,已經有四本書翻譯上市了。

告白的電影跟原作的亮眼成績,無疑直接反映在接下來出書的速度上。

這本贖罪是緊接在告白之後的作品,後續還有「少女」跟即將在下個月出版的「夜行觀覽車」,我想都呈現了湊佳苗如出一轍的寫作手法。



她非常擅長第一人稱的寫作方式,以一個事件為中心,然後分別以章節來區別,進而刻畫出每個重要關係人的心路歷程與扮演角色。

告白跟贖罪的主要場景都是校園,一個是學生的殺人事件,另一個是學生被殺事件。



湊佳苗對於犯罪者與罪者受害者及受害者親人的描述,精準細膩到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四個目擊同學-英未理遇害身亡的小學女生,除了背負目擊的創傷與陰影外,更在案發三年後被英未理的母親召去,告訴她們:「在追捕時效期滿前,妳們去找出兇手來! 如果做不到,就得補償到我滿意為止!」



這無疑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一番談話也讓這四個13歲的小女生從此步入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不,應該說在目擊英未理的慘案之後,她們就已經走入了無法回頭的被詛咒的人生。



英未理母親的那番話,正像是一個套住她們的牢籠,害怕與恐懼及罪惡感成了血液中的組成分子,跟著呼吸與生命流動著,不曾停歇。

英未理母親這樣殘忍的宣告,到底是真心亦或是無意?

是真的要這四個小女孩負擔起英未理被殺的責任,或只是單純為人母無法接受小孩被殺的事實而脫口而出的氣話?



而因為這一段話,這四個女孩又付出了多麼慘痛的代價?

在一個純樸的小鎮中,鎮民夜不閉戶是常見的事情,當然小孩對於陌生人的警戒心自然也不偌大都市一般,就因為這樣的疏忽,她們的同學被殘忍的殺害了。這是她們的過失嗎?或是一整個小鎮的風氣使然?





這其實是一個很悲傷的故事。

因為她們用了15年才終於擺脫了一直存在心中的恐懼與夢魘,才終於走出那個其實門根本沒上鎖的牢籠。

是她們自己走進去的,而且蹲著不肯起來,直到15年後才發現其實沒上鎖的籠子根本關不住什麼,

才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過失與內疚,願意原諒自己、救贖自己。





湊佳苗的故事總是陰暗又緊湊,她慣用的這種多方陳述的手法,我想也只有她有能力如此淋漓盡致的表現與呈現。

一如推薦序中郝譽翔所述,除了冷絕之外,這本書因為它的深度與厚度而更加有生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