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意的謊言,是體諒?還是遺憾?
每週三,康史東爺爺(Papy Constant)十二點整一到,就會到兒子威安家,在他常坐的那張沙發椅上就坐,喝一杯即溶咖啡,一邊跟孫女伊莎貝爾一起聽莫札特,十二點半一到就返 回自己家。但是威安要被調到法國南部的里昂了,這下要拿康史東爺爺怎麼辦?他絕對不會離開在巴黎郊區住了一輩子的獨棟小屋。你不可能要求一個已經九十二 歲的老人改變習慣。看來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不要讓他知道真相!從此,威安得東奔西跑,好繼續在每週三中午十二點整,迎接老爸的到訪,彷彿什麼事情都沒 有發生過一樣……。
本書特色
★一本充滿祖孫三代體貼、關懷與淡淡哀傷的感人小說!
★獲得法國在台協會胡品清出版計畫贊助。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昨天睡不著覺的清晨,我用大概兩個小時的時間不小心看完了這本書。
這本書非常非常適合闔家觀賞,不管是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有讓大人對於長輩的省思,都非常貼切並且適合。
有些書就是很神奇的擁有這麼大的彈性,不管什麼樣的人來閱讀,最後總可以安穩地微笑著闔上書本,並且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得到了什麼。
這本書的導讀:離開,是死去一點點。我覺得寫的非常棒。
在這個橫亙大眾心中已久,因為時代變遷而漸漸產生問題的老年照護議題,在這本書裡有了很....很動容很輕觸人心的描寫。
故事平凡又平淡,是我們每天都會遭遇的那種攤在太陽底下的非新鮮事,但是藉由作者的筆觸與口條,卻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看見事物的樣貌與本性。
有的時候我們會嘗試用不著痕跡的方式提醒別人哪裡應該改進,這本書就有這樣的功效,講完了一個故事,省思也有了,心酸也有了,感動也有了。
這本書讓我想起一個故事,故事裡也有個年邁的父親,還有與他同住容易不耐煩的兒子。
兒子很受不了父親為什麼總是把投遞到家裡的建商廣告當成珍貴的書信一樣對待,一直到了很後面兒子才瞭解到,由於父親的不良於行,家中的一扇窗以及手中的那些毫無意義的廣告宣傳單,成了他與世界唯一的、僅剩的一個接點。
其實我覺得這本書對於親子間提供了一個很公正的平台,因為書裡面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爸爸對於爺爺的愛以及因為愛所以產生的堅持,只是有的時候,我們總是太容易替弱勢的人決定他們的人生。認為什麼是對他們好的,認為怎麼作可以讓大家都快樂。
故事中父親這個角色,其實正是當下許多人的縮影,有太多我們心有於而力不足的事情需要我們去選擇與割捨,退讓與包容。
大家都會有各自的難處所在,所以我反倒覺得這本書的重點不單單只對於親子關係的描繪,而是更進一層的剖開這個已然成為社會問題的議題讓讀者去思考與面對。
這是一個衡量與取捨的問題。
多數現代人都必須遭遇與面對。
只要願意面對的,我都覺得是孝順的,因為至少沒有對於長輩棄之不顧。
或許,我們應該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用最多的心力,去陪伴他們所剩不多的路程。
別忘了,自己小時候是怎麼被拉拔大的。
淡淡哀傷但是後座力很強指數:★★★★★
我今天在整理註記的時候,發現有一個部分我忘了提。
在武忠森的推薦序中,提到了這本書出版的過程。
摘錄內容如下:
根據作者自述,《星期三的謊言》最初的版本要追溯至一九八九年,當時只是一則篇幅僅十二頁的短篇小說,篇名定為「週三的阿公」,是作者原本打算 投稿給週刊發表的作品,後來因故作罷。到了一九九四年的時候,在Syros出版社前發行人力邀之下,將故事擴充成二十五頁,並打算收錄進一本中篇小說集。 無奈,該出版社不久後遭到併購,發行人也黯然離開出版社,於是《週三的阿公》被束之高閣。而這一擱置,就是好幾年的時間!期間,從一九九五年至二○○○ 年,作者潛心為一家青少年兒童文學期刊(Je Bouquine)創作。他後來興起了要讓《週三的阿公》重見天日的念頭,但是問題來了:二十五頁的篇幅太短,這回他得讓整個故事大幅膨脹至五十頁左右! 為此,作者對故事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增加了許多故事支線以及人物,善解人意的強納生就是在此時創造出來的。
葛尼耶將修改過的新版本寄 給(Je Bouquine),但是未能獲得編輯部的青睞。選題委員會當中有一名委員告訴葛尼耶:「Je Bouquine不要這個故事,但是我要,克里斯瓊!讓我帶它去巴亞……」不過,五十三頁的篇幅仍然嫌短。於是,葛尼耶又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充實故事內容, 特別是主角人物的心理描寫。後來經過一翻波折,終於在二○○二年的某一天,巴亞出版社新上任的總編輯致電給作者,表達對於《週三的阿公》故事的濃厚興趣。 雙方迅速針對小說內容展開了密集的討論。於是,《週三的阿公》變成了《星期三的謊言》,而我們也有幸成為這本動人小說的見證者。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看了這段短短的文字敘述,我突然很感慨一本作品能夠有幸出版付梓,其中經歷的艱辛不是我們所能夠感同身受的。
每當我們可以舒適的用著愉快的姿勢享受一本書帶給我們的重量與熱情或其他任何的什麼的時候,雙手承受的書本的那種厚實的重量,其實除了書本本身的重量之外,還有作者、出版社、甚至故事本身所賦予的期待與渴望。
我們想要閱讀正如同一本書渴望被發現被閱讀。
而在上面的敘述之中,我看見了一本非常棒的書差點就與出版擦身而過了。
原本只有單薄12頁的篇幅,最後慢慢揉進了許多情節與角色。
包括我認為在本書中非常具重量性的人物-強納生竟然也是在幾經修改之後,
為了增添篇幅與完整性才出現的角色。
如果沒有強納生,這將會變成一本怎樣的書呢?
正如同如果沒有強納生,那麼對伊莎一家而言,誰來承接偶爾陪伴康史東爺爺的責任呢?
很像在看一部動畫作品從開始的簡單素描到上色到拍攝整個製作過程一樣,
一本書正是這樣被產出的。
我突然覺得我們都應該更珍惜這個有書看、有書買的年代。
2010.10.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