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舉將台灣文學帶進後人類新紀元的不思議長篇大作!
曼氏亞洲文學獎+歐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雙入圍
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萊比錫書展雙選書
伊格言最新問鼎國際文壇大作
《聯合文學》8月號雜誌,50頁「後人類小說猛擊」巨幅專題介紹!
本書末附有駱以軍vs.伊格言一萬字精彩對談!
關於夢,佛洛伊德知道得太少!
一場間諜戰爭;
一個被遺棄的生化人;
一位身世成謎的AV女優;
一場熾烈如火的悲劇性畸戀;
一個甚至背叛了陰謀者自身的間諜陰謀……
許多年後,來到了這樣的時代:人的夢境可被取出,儲存於水瓢蟲之膜翅。豢養水瓢蟲,是為了讓夢境永久保鮮,免於氧化;只要水瓢蟲行分裂生殖,夢境便可隨 之無限複製。許多年後,來到了這樣的時代:生化人雜處於人類之中,難以有效區隔辨識。人類研發各式篩檢法,希望準確標誌出那些偽扮為人類的生化人,將之全 數消滅。而其中一種,正是「夢境分析」。
身為國家安全總署技術標準局局長,生化人K的身世卻是個謎。他不記得自己的編號與製造廠,也沒有關於身份的任何記憶。儘管他編撰身世,偽扮為人匿藏於人類群體之中,卻始終不確知自己真正的來處……
一切開始於「維根斯坦專案」。K奉命追蹤叛逃情報員Godel,意外發現此事與生化人AV女優Eros有關。K找到以Eros為主角的紀錄片《最後的女 優》;但查證結果顯示,除了Eros本人之外,紀錄片中入鏡的其他角色,包括經紀人J、面具導演、男優伊藤等,均為造假,並無其人。而更令人不寒而慄的 是,這一切竟隱隱牽連著K的身世之謎!
一道「內部清查」的緊急命令啟動了K的逃亡之旅。接踵而來的連串事故絕非偶然。Godel為何叛逃?女優Eros與「生化人解放組織」又有何關連?而K的身世秘密,涉及的究竟是一個輝煌的偉大理想,抑或是一場蜃影般的虛無幻象?
作者簡介
伊格言
本名鄭千慈,1977年生。台大心理系、台北醫學院醫學系肄業,淡江中文碩士。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等,並入選《臺灣成長小說選》、《三城記:台北 卷》、《年度小說選》等選集。2003年出版第一本小說《甕中人》,已成新世代經典。2007年獲曼氏亞洲文學獎(The Man Asian Literary Prize)入圍;並獲選台灣十大潛力人物。2008年獲歐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入圍。亦曾任成大駐校藝術家、學學文創志業講師等。
雖然我還是沒看全面啟動,但在書末伊格言與駱以軍對談的部分,不難看出兩者之間有不小的相似性。
如果要說出我對於這本書的感覺,用一句話來說,就像是臺灣的101大樓在世界上享有的名氣與頭銜。
雖然有一天可能會被人超越,但在這個當下,我認為這本書所提供的格局、深度、精細度,是本土作品中極少見的佳作。
由於層層疊疊太多物件,在我第一次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我沒辦法寫出讀後感想。於是乎我又馬上翻了第二遍,由於已經掌握大致的骨架,所以第二次的閱讀我著重在某些我感到疑惑的部分的追究。
一直到第二次看完,我心中浮現了一種感覺。
如果要打比喻形容這本書,我會說這就像是今天有兩條路可以到達目的地,一條是近路,一條遠路,近路方便,但是遠路有很漂亮的風景。噬夢人就是屬於後者,它迂迴崎嶇,但是風景美不勝收,就好像我第一次到九寨溝時的感覺。
會說是遠路,是因為這本書他本身牽涉到的範圍很深很廣,就好像是數千片的拼圖,每一塊的稜角凹凸都切割得那麼精密細碎,導致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除了需要很專注之外,還必須一面作筆記把自己的想法跟疑問寫下來。
對於這本書的感想,我昨天在讀完之後稍做整理(也終於有個像樣的輪廓在我心裡浮現了),我把這本書拆解成三個主軸。
推理部分:這是生化人主角-K去找尋自己身世的過程。
科幻部分:散佈其中龐大的科幻元素與註解,架構完整詳實到幾乎可以以假亂真。(我認為這是這本書最大的特色)
懸疑部份:好比隔離島電影散場之後,觀眾留在心裡那滿肚子的疑問。
我必須說作者心理學領域跟醫學領域的背景部分造就了這本書最偉大奇特的科幻,而作者本身的文學功力,潤飾豐沛了原本應該很硬的醫學的、心理學的那些理論架構。應該可以說是詞藻優美華麗的A.I人工智慧的劇場版吧?
之前曾經在aNobii看到有人說,看到最後,心中一股酸楚。我其實是看到第二次的最後才有這樣的感覺的。心裡想說這個故事也太悲慘了吧,這個生化人從還沒出生本身就注定是一個悲劇啊。很像生化研究把不同動物的肢體或器官移植到嬰兒身上,然後研究這個外表畸形的嬰兒一生的過程。
沒有人想當實驗品的。我們應該都是為了自己而存在的,生命的意義就是去尋找自己的價值與認同,這樣的觀念一直在我心中根深蒂固地存在著。
總之這本書很有趣的地方是,他會從生命源頭的地方演出這樣的戲碼,讓我們去想一些很根本的問題。
雖然我對於這本書的讚嘆不斷,但是我覺得作者太貪心,把太多東西塞在這本書裡,一次想要呈現給觀眾讀者,但是,給得太多太大又太快,只有看一次真的會消化不良,而再讀第二次時,我的驚嘆降低,但是疑問變多了。
有部分原因是我覺得作者在書中正如同臺灣人質樸的個性,在某些關鍵的地方用了隱喻的方式,例如一開始的AV紀錄片,作者沒有明確說明是誰在看紀錄片,到底是書內的主角還是讀者?我看第二遍時,在這邊遇到了第一個疑問點,之後才發現了這樣的隱喻手法。
而其他部分,我所存疑的地方是:(以下有雷,慎入)
1.書中不斷出現的「背叛者。面目模糊之人。」所指為何?
2.第三人種為何在人類與生化人之兼有著關鍵性的影響?扮演角色為何?
3.所謂「逆鏡向階段」的研究目的為何?
4.叛逃的第七封印情報員在審訊的最後為何自稱為K?含意為何?
5.生化人感情淡薄是因夢境淨化及缺乏童年所致,若去除夢境淨化並賦予童年的人類認同,是否就可縮短生化人與人類之的差距?那為何還需第三人種?
6.主角K最後為何也成為生解的敵人?
我在看完之後,終於感受到了當初在朋友的讀後感中,嗅聞到的那一絲語帶保留的興味。
是的,很有趣的地方是這本書到最後給了我很多感覺起來交雜盤繞又無法確實釐清的疑點。
但我還是很執著的覺得如果有機會,還是一定要看看這本書,它真的很精彩!
期待這樣科幻世界成真指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