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醒來,克莉絲汀都身處一個陌生的房間,身旁躺著一個不認識的男人。
當她面對鏡子,只看見一張陌生的臉,比她所知的自己老了20歲。接著,男人會耐心說明:我是妳丈夫班恩,妳今年47歲,20年前遭遇嚴重車禍,從此記憶受損。
每一天醒來,克莉絲汀就像懵懂的孩子,關於她世界裡的一切,全仰賴班恩告知。不過每一天,她也會接到陌生的奈許醫師來電,要她到衣櫥後方找出日記。原來,克莉絲汀在睡前會寫下今天的事作為「備忘錄」,提醒明天失憶的自己。
就這樣,克莉絲汀藉著日記的累積,一天天重建了自己的歷史,但其中細節漸漸和班恩、奈許醫師的說法產生矛盾。究竟哪一個版本可以信任?
今天醒來,她翻開日記,第一頁只寫著:別相信班恩。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對這本書好奇很久了,自從書友嘉寶說這本書很好看之後,我才發現它一直佔據文學暢銷書榜首的位置。
因為懶得去買,驚訝發現圖書館竟然有,忍不住就跑去預約了。圖書館真是我的好朋友啊!
或許因為才看完第43個秘密不久,很容易就把這兩本書放在一起比較。
但我還是比較喜歡第43個秘密比較多。
不過這本書還是很厲害,因為是這個作者的初試啼聲,而且是他在寫作班裡面的練習作品,沒想到能夠有這樣的水平,真的令人驚豔。
坊間敘述失憶症患者的書很多,這類的題材不算新鮮,但是關於那種懸疑氣氛的營造,作者布置得很棒。
對於一個每天早晨醒來對於記憶都是空白的女主角來說,她因為醫生的建議而開始寫日記,而因為這本重要的日記,才讓她每天都從新拼湊一次自己的人生。
這是一個關於追尋自我的故事,一個把自己跟過去連結在一起的故事。
然而隨著一片片的記憶拼圖出現, 女主角卻發現她似乎遺漏了最重要的一塊,然而身邊卻沒有一個可以相信的人,甚至連她自己本身她都不相信。
她所接觸過的每一個人都提供了連結過去的線索,但這些線索卻充滿了矛盾衝突,如何抽絲剝繭去辨識線索的真偽,對她來講成為最有挑戰性的任務。
故事的結局坦白講在我預期之中,但我想作者並不僅只是企圖利用結局翻轉取勝。
整個故事還是讓我感覺到有點拖到戲,畢竟只是環繞在一個女主角身邊的人物,我認為它的大格局是有點被侷限的,或許再精簡一點將會更精彩。
但對於一個失憶症患者,作者描寫她的對空白人生感到的痛苦以及發現真相時的絕望,還有發自本能對於某些陌生事物的抗拒與不安全感,講述得非常扣人心弦。
這本書裡面,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女主角對於枕邊人那種「只能仰賴他卻又忍不住懷疑他」的對立衝突,讓讀者能夠深深感受到女主角的無助。
看完書我會忍不住想,倘若有天我失憶了,我會希望得到令人痛苦的真相或者每天都無知的繼續活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