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時代背景為18世紀,當時的德國正面臨著社會、文化、思想的歷史轉折,在封建制度與經濟凋敝的雙重壓力下,當時德國的知識份子眼睜睜的看 著社會腐敗,卻無力與社會的洪流對抗,只好透過文學對時代的吶喊,而哥德的<少年維持的煩腦>更是當代文學的代表作品。
<少年維特的煩惱>以書信體的形式呈現,讓讀者不僅可以進入書中主角的內心世界,深刻體驗敢愛、懂愛的維特所經歷的愛、掙扎、傷心、痛苦、絕 望等情感,更得以回到18世紀的德國,重溫當時德國知識分子對時代的嚮往:崇尚真愛與自由、忠於自我的意志、尊重內心的情感、熱愛自由、厭惡當時社會虛假 而世俗的規範等等。
資料來源:博客來
這本書鉅細靡遺的描寫一個男子追求愛情的過程,那些所有細微的轉折、糾葛、翻攪、痛苦,都非常精緻的透過這往來的書信呈獻給讀者。
其實我很佩服作者的勇氣,能夠如此直白的表達一個男子追求感情的那種內心世界。很多地方都讓我覺得...如果在現今社會,一個男子(甚至是女子也一樣)呈現出因為愛情而變得如此沒用的樣子,一定都會被身邊的朋友打爆頭的,所以即使書中寫的內容極大部分就是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內心的呈現,但我想,絕大部分的人是沒有勇氣向別人訴說的,更何況是寫成書讓大家閱讀,而且還變成世界文學名著永世留芳...XD
書的簡介部分說明18世紀正面臨轉型的德國,這樣的時代背景把少年維特的煩惱推上了雲端,他書寫出了生命是一種感知的歷程,我們應該更重視那些被深藏在內心之中,被壓抑的情感。
本書分成三段,前面兩段分別是講述維特邂逅夏律蒂與痛苦的與夏綠蒂分開的過程,而第三個部分,則是由第三人稱的方式,去側寫維特在無法得到夏綠蒂的愛,最後決定自殺的這段時間中的心路歷程。其中蒐集了許多維特死前遺留在房間內的小紙片以及日記或部分書信。
網路上資料顯示: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一七四九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於萊茵河畔法蘭克福市的富裕家庭。他曾被認為有著與維特相同的經驗;亦即在一七七二年五月四日(與作品上同一天)當他前往維茲拉時,曾經與有夫之婦凱瑟德娜‧夏綠蒂,經驗了一段痛苦的戀愛。他即以此段痛苦的戀愛,與凱瑟德娜‧夏綠蒂之友伊巴雷姆的自殺事件為藍本,而於一七七四年九月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資料來源:http://www.n-mart.com.tw/docs/b15.htm)
然而讓我很困惑的,是我以為這是一本主角人物為虛構的小說,而書裡第三個部分,卻又指證歷歷的提出了維特死前遺留的小紙片及日記,我不懂這是作者精心安排在書裡的橋段,抑或是後人考證出的結果?
這本書,獻給那些為愛痛苦為愛癡迷為愛找不到出路的傻子。基本上,活著才有希望,死了只能讓人懷念,但無法再為自己做些什麼...
然而讓我很困惑的,是我以為這是一本主角人物為虛構的小說,而書裡第三個部分,卻又指證歷歷的提出了維特死前遺留的小紙片及日記,我不懂這是作者精心安排在書裡的橋段,抑或是後人考證出的結果?
這本書,獻給那些為愛痛苦為愛癡迷為愛找不到出路的傻子。基本上,活著才有希望,死了只能讓人懷念,但無法再為自己做些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